导航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_有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有哪些

发布日期:2023-01-03 22:02:33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一、布依族传统节日与习俗

望谟县布依族传统节日比较多,共有春节、元宵节、过了年、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半、新米节等,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化品位高、具有打造价值的就只有三月三、六月六和七月半。

1、三月三

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是相当著名的传统节日,以五色花糯米饭上坟祭祖与走亲访友(其中儿女亲家的男方必须走访女方)为主要内容。上坟祭祖的时间长达三个月,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这是为了照顾外出游学、工作和打工的子孙后代在适当的时候回家来祭祖以求平安、顺利与发达。

已经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经过两年的打造,已基本成为民族节日文化品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县委、县政府决定“三年一大办,两年一小办”。

2、六月六

这个节日是望谟县布依族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包四角粽子,杀狗,以四角粽子作为礼物走访友(其中儿女亲家的男方必须走访女方)。其中以小孩子和未婚女青年每人独享一只鸡或者一只三连鸡腿为特色,即鸡卦、鸡腿和鸡爪连在一起。

3、七月半

这个节日在望谟的布依族群众中是把它当作春节来过的。以吃牛肉、新鲜竹笋、瓜果为特色,做更有特色糯食褡裢粑,又名情侣粑。以情侣粑作为礼物走亲访友(其中儿女亲家的男方必须走访女方)。

这个节日又称为“鬼节”,是孤魂野鬼思亲思乡与四处游荡的时节。所以家家户户要用情侣粑、香烛等在各自门口祭祀孤魂野鬼以求平安、幸福。有的地方过十三,有的地方过十四,有的地方过十五,其中以过十四为正统。十五晚上,小孩子们要点橙灯游祭孤魂野鬼。

二、苗族传统节日与习俗

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比较多,主要有苗年、过年、跳花节、赶坡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新粑节、过了年和扫尾年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苗年、跳花节和赶坡节。

1、苗年

苗年是麻山地区苗族同胞从古自今按照十二生肖逢龙或狗的日子而过的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在每年的腊月下旬龙场天或狗场天过的节日。若遇龙场天,那这天就是苗年初一;若遇狗场天,这天就是苗年初一。往前推,头一天就是苗年三十夜,再前一天就是苗年二十九。二十九这天早上,每家的户主都要到寨边的竹林砍三根竹巅来清扫房屋,然后在祖宗供桌上浸泡糯米,在下午打糯米粑。

下午三点以后,开始打糯米粑。吃晚饭前打一槽;晚饭后再打一槽。三十早上打第三槽。每次打粑粑完后都要把第一个粑粑和煮好的肉、酒一、香火、纸钱等敬供祖宗。三十这天下午五点钟后,家家户户开始请祖宗来家,燃放鞭炮,表示开始忌年。

忌年一般是七天或九天(根据寨大小而定)。忌年后,停止做农活,家里不要有大的响声,不要吹火和口哨,不要在屋外倒水和垃圾,不要在屋外洗衣物和晾晒衣物等等。初二至初七或初九为玩年。中老年人互相宴请,晚上聚在一起吹唢呐,唱古歌。年轻人则男女相约唱情歌、吹芦笙、跳舞、打鸡毛毽、丢糠包;小娃娃们三五成群相约打格螺;已订婚或结过婚的妇女们则到父母家拜年。

2、跳花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麻山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跳花节。跳花节这天,各村寨老少都打扮一新,聚集到跳花场上。当场上的爆竹声响后,男青年都集中在跳花场中间,吹跳芦笙;女青年则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将男青年团团围住,跟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

跳花节的当天,姑娘们都各自邀请自己选定的意中人到家中作客,与自己的父母见面。如果姑娘的父母也同意这个小伙子,便给他一包糯米粑。小伙子回家后就请媒人来提亲。

3、赶坡节

赶坡节是苗族为了纪念祖先从外地迁徙到成片的原始森林开荒种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建成家园的一个大型节日活动。这个节日活动每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规模非常庞大。赶坡节这天,苗族群众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背着芦笙、唢呐、铜鼓等汇集到指定的山坡上。

赶坡场的中间安放一个登台。台上摆满各种祭品。祭品旁边挂着铜鼓,由几个身材高大的苗族青年装扮成勇士。他们穿着长衣,手持梭镖,身挂弓箭。其中一人拿着牛角。勇士们威风凛凛,怒视前方。正午时分,当一阵爆竹炸响后,主祭老人便站立在祭台上,大声诉说苗族祖先艰苦创业的功德。

主祭人每诉说一段,勇士们即吹着牛角,打着铜鼓,整个山坡惊天动地,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祭祀仪式结束后,穿着盛装的男女青年们便绕着赶坡场吹奏芦笙、唢呐,女青年们则踏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

三、蒙古族传统节日与习俗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1、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

在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2、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3、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四、彝族传统节日与习俗

1、开年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2、护林节

彝族传统节日。亦称忌欢节。流传于隆林、那坡县部分彝族区。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护它们茁壮生长。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3、跳弓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亦称跳公节。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北宋始有该项活动。分大跳和小跳。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4、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五、瑶族传统节日与习俗

1、盘王节

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亦称“做盘王”、“跑盘王”、“还盘王愿”、“还祖公愿”。各地节期不一。一般秋收后举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通过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相传,盘护为评王击败高王,娶评王三个公主为妻,被封为盘王,生育6男6女。后盘王上山打猎,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后人为了纪念盘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击鼓庆祝。由于时值秋收后进行,含有庆丰收意义。

2、达努节

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时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

3、鸟节

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糍粑,挂到树上喂鸟,并烧香祈祷,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1、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2、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3、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4、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5、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6、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7、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虽然各民族的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少数民族过中秋节

写出 五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1、藏族: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扩展资料: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 等。

参考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百度百科

55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有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有哪些

点击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

猜你喜欢

新鲜事

热门阅读

娱乐新闻

精彩专题

美白方法 自制面膜 去黑头 秋冬护肤 明星护肤 男士护肤 收缩毛孔 皮肤过敏 颈部护理 唇部保养 眼部护理 洁面 黑眼圈 去眼袋 如何保湿 补水方法 去角质 爽肤水 去粉刺 去皱方法 抗衰老 SPA 如何祛斑 祛痘方法 去痘印 控油 油性肌肤 紧肤 美容食品 珍珠粉 洗面奶 防晒霜 面霜乳液 胶原蛋白 美黑 红血丝 皮肤干燥 痤疮疤痕 手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