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_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2-10-18 09:39:2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是什么?

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报告中的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的弱点,恰恰缺少实验精神,并举“我”的例子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提出希望。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扩展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因此如何“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我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设计了“揭示题意(释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在文中的真正含义。因为我认为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是虚的,它主要是指精神方面,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万物可给人以启迪,可陶冶人的情操。

而丁教授所赋予的“格物致知”的新的含义,它是实的,主要是指科学实验,指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为哪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
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
“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所以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告诫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1)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2)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现代普遍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它是《大学》的核心内容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和基础。格物致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诠释,其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最终从道德功夫论的角色演变为以研究客观事物为目标的科学。它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体现了人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同时,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精神对当下的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名言警句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只不如足见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纸上得来终觉醒,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丁肇中先生

【身份】: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作者简介】: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荣誉】: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理论来源】: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点击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

猜你喜欢

新鲜事

热门阅读

娱乐新闻

精彩专题

美白方法 自制面膜 去黑头 秋冬护肤 明星护肤 男士护肤 收缩毛孔 皮肤过敏 颈部护理 唇部保养 眼部护理 洁面 黑眼圈 去眼袋 如何保湿 补水方法 去角质 爽肤水 去粉刺 去皱方法 抗衰老 SPA 如何祛斑 祛痘方法 去痘印 控油 油性肌肤 紧肤 美容食品 珍珠粉 洗面奶 防晒霜 面霜乳液 胶原蛋白 美黑 红血丝 皮肤干燥 痤疮疤痕 手部护理